为何某些装甲车,需要射击孔
因为它不是单纯的防御性武器,具有战场的攻击性和自卫性。
在装甲战车上开设轻武器射击孔,是机械化战争高度发展的产物。具体说,是伴随核武器、核战争理论诞生而出现的装备升级配套。
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军闪击战,中期的阿拉曼战役、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后期苏军十个歼灭性突击以及横扫欧洲,都以航空兵火力突击与装甲机械化部队地面突击相结合,地面部队推进速度与火力打击烈度是相互适应的。
核武器的出现,催生了核战争理论,要求地面部队实施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快速突击,最大限度地利用核武器突击效果,以最短时间突破敌方的防御体系。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机械化步兵就应当乘车战斗,以期:一是对敌实施快速突破,不给其喘息之机;二是快速通过原子突破口,降低对己方威胁;三是核突击方式以空中爆炸为主,减轻地面沾染。
这就要求装甲战车具备的功能:一是“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二是步兵轻武器可在车内向外射击,三是配备火炮、反坦克导弹和大口径机枪,以增强随车火力。在重工业和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些要求均已顺利实现。
苏联军队是这种作战理论和进攻方式的集大成者。
其标准编制的摩托化步兵师装备主战坦克272辆、装甲战车633辆,坦克师装备主战坦克331辆、装甲战车499辆。每个师都编有独立战术火箭营,可发射核弹。
苏军和华约院校教学使用的一个摩托化步兵第5师进攻作战想定,该师从东、西德边境发起突击,作战首日在该师进攻地带内使用了6枚核弹(方面军中程打击、集团军近程打击、本师当面突击各2枚),步兵乘车冲击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5----30公里,五天后便突贯了北约部队防御体系,抵达北海(即贯穿了整个西欧大陆)。
这个想定流传出来以后,美军和北约部队进行了复盘模拟,发现完全符合实际,有些方面双方差距甚至更大。一时间西方世界为之震撼,颇有不寒而栗之感。
装甲车在现代军队和武警中使用广泛,其具有良好的防弹和进攻性能。在装甲车上一般需要安装射击孔,以便车内人员向外射击。
但是现有的装甲车上的射击孔一般都比较简单,就是在装甲车上开设一个10-15cm的圆形射击孔,上面安装一块活动的挡板,需要射击时,拉开活动的挡板,挡板完全垂下,然后将枪支架在孔的边缘上进行射击。
下一篇:解放军陆军编制哪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