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开始演讲 - 爱问答

(爱问答)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开始演讲

孔子学说的当代价值》作者:贾陆英 ——孔子人生哲学的启示
主讲人:贾陆英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语行事的书,是我们中华文化不朽的瑰宝.我的这个讲座就以《论语》为基本依据,来探讨孔子的人生哲学.孔子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位圣人,其实他并不神秘,他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我们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成功有失败的普通人.我们说他伟大,是因为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照亮了人生的道路,给予我们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讲孔子的人生哲学,首先要涉及到孔子自述他自己一生的这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瞬即逝.古往今来,人们在感叹光阴似箭的同时,更体悟到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可贵.那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一个人怎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看看孔子的人生自述,将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段话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一段著名的人生格言,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所讲的,是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强调了自己从15岁到70岁生命历程中间几个特别重要的阶段,以及在每一个阶段中,应当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一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指导人生的坐标,提供了一面参照对比的镜子.
“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强调人在青少年的时代,就要立志学习,这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学什么呢?孔子认为首先要学习的是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最近钱文忠教授正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三字经》的精神就是传承了儒家思想,主张从小首先学做人的道理,然后第二位才是学习历史,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走好了这一步,才能为一生的成长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十而立”,就是说,一个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懂得社会规范,自觉地按照社会所认同的行为准则去办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立”这个字的含义,有许多人把它理解为成家立业,这样理解是不确切的.从字面上讲,这个“立”字就是站立.孔子在这里具体指什么呢?就指要立于礼.礼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孔子强调只有遵循礼的规范,做人做事才能把握住自己.当今社会,我们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一个人需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才能够通达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十而立”以后,还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甚至于挫折和失败,你才能够深切地懂得到底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你才能真正站得住、立得稳.现在,外面的世界确实是很精彩,但是也到处充斥着诱惑和陷阱.所以在是非、荣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做的,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五十而知天命”.对于天命这个词,在我们中华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什么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呢?从古至今也是众说风云,莫衷一是.从《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对于鬼神之事是持怀疑态度、存而不论的,孔子从来就不讲“怪、力、乱、神”之类的事.因此他所讲的天命,我认为不应当作神秘主义的理解,既不应当把它理解成是“宿命论”,也不应当把它理解成是“天志论”,因为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自述他知天命的年龄是五十岁,他又讲,“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他知天命的这个年龄段,也正是他认真研究《周易》的时间.从这里我们可以推知,孔子讲的“知天命”,应该是通晓《周易》的天道、地道、人道.所谓天道、地道、人道,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指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
“六十而耳顺”.所谓耳顺,就是能够听的进去各种意见,把毁誉置之度外,对好话和坏话都抱有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难的,因为他体现了一种心境的平和,胸怀的宽广,是修养达到很高的程度才能够做到的.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原是韩国的外长.他就任联合国秘书长以后,新华社记者对他做了专访,当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钱包,里边装着一个卡片,上面就写着孔子这一段人生格言.他对新华社记者讲到,我现在60来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耳顺的阶段,我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尤其需要做到耳顺,因为联合国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声音都能听的进去,这个大家庭才会和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指人的内心世界而言,是指思想的自由,这是对做人的道理有一种高度自觉的体现.“不逾矩”是就外部世界而言,是指做任何事都不超越、不违反社会的规范、规矩,在当时就是指“无违于礼”.一个人,只有从内心实现了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才能把这种认同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从而达到内和外、主观和客观辩证的统一.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思想的自由并不是胡思乱想,想怎么就怎么,而是指他对社会的规范有了高度的自觉和认同,因此他的言行再怎么自由地发挥也不会出格.所以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内和外、主观和客观高度辩证统一的结果.
突出这几个时间段,主要是强调人的成长进步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实际生活的磨练,需要阅历的不断增长.我们学习领会这一段话,要着重把握的是,孔子关于人生历程中应当认真做好的事情和努力达到的目标要求,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时间.因为当今社会的时间节拍非常快,节奏非常快,我们应该和当今时代的节奏合起拍来,让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效率,快乐而充满阳光.
(二)学而不厌:孔子的人生写照
司马迁对孔子有一个评价,称孔子为“至圣”.他把孔子和那些君王进行对比,说天下的君王太多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很荣耀,但是死后就无声无息,被人遗忘了.而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流传了十几代,而学者们仍然以他为师,他的影响还那么大,以至于天子也好,王侯也好,他们在讨论《六艺》的时候,还要以孔子的说法为标准.经过这样一个对比,司马迁得出结论:“真可谓至圣也”.“至”是“最”的意思,他认为孔子是最高的圣人.他还引用《诗经》中“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孔子的品德和思想,表达了自己“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的真诚愿望.就是说,我虽然达不到孔子那样的高境界,但是,我的心是向往这个境界的.康熙皇帝对孔子题了一个匾,称他为“万世师表”,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那么,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孔子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他的头脑中固有的吗?也不是.孔子自己说的非常清楚,“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他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好古”,就是对古代留下的文化典籍非常喜爱,“敏以求之”,就是非常勤奋敏捷地去学习,去追求、探究其中的道理.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说即使在有十来户人家这样的小村子里,也必然会有像我孔丘这样讲忠信的人,但是未必有像我孔丘这样好学的人.因此我们说,“好学”、“有恒”、“学而不厌”,这就是孔子有别于他人,有长于他人的地方.孔子的学问是靠学习,靠后天的勤奋努力获得的,不是生而知之.
孔子一生非常坎坷.他的祖先是商汤的后代,宋国的贵族,地位非常显赫.但是后来遭到了权势迫害,家境就衰落了.为了避难,他的祖上就逃到了鲁国.他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武官,地位不高.宋国和鲁国这两个国家恰恰是当时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地方,这对孔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孔子幼年,他自己讲叫“贫且贱”,这个“贱”字,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贬义,不是卑贱的含义,而是指社会地位很低.他三岁父亲去世了,17岁母亲去世了,幼年时代生活是很苦的.但是他从小就喜爱读书,深受商周文化,特别是周公之礼的影响.史书记载孔子从小玩游戏的时候,也是在表演行礼.到了青年时代,他仍然处于社会底层,看过仓库,喂过牲口,从事的是当时社会底层人做的工作.孔子15岁立志做学问,矢志不渝,终身持之以恒.30岁的时候开始聚徒讲学、教书育人.50岁左右担任过一段鲁国的官员,时间不长,是有政绩的.但是他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长久.55岁的时候,他开始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希望能够从政,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在那样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的主张不为所用.68岁回国,73岁去世.这就是孔子一生大概的人生经历.
孔子对我们民族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学术思想上的贡献.他晚年倾其所学,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历史记载叫做修《诗》、《书》,定《礼》、《乐》,序《易经》,作《春秋》.当然在这方面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我们说,孔子虽然不可能把这些事情由他一个人全部完成,但是,他和他的弟子们对这些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发挥了杰出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正是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孔子对待学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把学习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们知道《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就是孔子切身的感受.现在,有很多人,包括在座的一些同学,把学习当作是“苦差事”,一提学习就感到很苦.也有一些人仅仅把学习当成“敲门砖”,当成谋生的工具,这样的境界就过于功利化,有些低了.而孔子却把学习当作一种人生的乐趣和生活方式.他这样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他对学习态度上几种不同境界的认识和评价.“知之者”,就是学习仅仅是为了得到一点知识,满足于“我知道了”,这个境界是比较低的.“好之者”,就是对学问有一种喜好,有一种追求,这就比“知之者”进了一步.然而,喜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是最高的境界.《史记》记载,孔子晚年学习研究《易经》,“韦编三绝”.当时的书是竹简,需要用绳子把它编起来,叫“韦编”,孔子反复翻阅竹简,竟然把“韦编”多次折断,他学习的刻苦认真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有人问孔子的学生说:“你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告诉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个人立志读书,用起功来连吃饭都忘了,获得知识以后,高兴得连忧愁都忘了,甚至不知道衰老已经降临到自己身上.孔子对自己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他的确就是这样一个人.

相关标签:百家讲坛孔子

下一篇: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讲的怎么样

上一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热门标签:
谢谢 电影 资源 百度云 动漫 一天 高清 传奇 漫画 生死狙击 僵尸 东方 罗斯 风云 骑士 秘密 火影忍者 偶像 爱情公寓 天龙八部 微商 人工智能 梦幻西游 对话
最新更新:
谁能告诉我为啥这是灰色的? 黄靖华拍了哪些电影 求诚如神之所说电影资源,谢谢!! 你最喜欢哪一部美剧 求一首歌,只知道第一句:逮虾户,这是什么歌 怎理解大s和旧情人复合?如看一套电影没看完会有遗憾。看完结局就完满? 王家卫和徐克谁厉害 为什么好多人都在黑时代少年团? 有无《EVA新剧场版:Q》的这张电脑壁纸(就他们在中间小小的周围都是星空) 跳舞的线没有声音怎么办 求吊带袜天使的百度盘资源!!谢谢!!!!! 熊出没里的所有歌曲有哪些? 谁知道这张图片出自哪个动漫,谢谢 有谁是王俊凯的粉丝 问一下,这个是什么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