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取得哪些经济成就 - 爱问答

(爱问答)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取得哪些经济成就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的机遇,通过实施国家电气化计划和国家工业化计划等,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迅速地提高了苏联经济和科技实力,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二战前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增长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平均每年经济增长为13.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问(1933—1937)平均每年经济增长为16.1%。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新建了1500多个大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化工和电力制造业等新的重要工业部门。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已经全面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二战”结束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第四个五年计划(1945—1950)平均每年经济增长11.9%,第五个五年计划(1951—1955)平均每年经济增长11.3%。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军事、经济和科技大国。
  苏联经济建设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表现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上,主要有: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为先导,全面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视计划,将整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供给、消费全部纳入到国家统一的计划之中;重视积累,在国民收入比例中不断提高积累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强调发展速度,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强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等。这些经验既是苏联儿十年经济建设实践的系统总结,也是苏联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经济快速发展与整体跃升。
  苏联经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新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经验鼓舞着我国人民,她使得我国人民对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经过多年战乱,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十分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把当时的新中国经济状况概括为“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面对着新中国如此落后的经济状况,毛泽东语重心长地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苏联共产党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成为独立后渴望富强的新中国发展经济的捷径。因此,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经济落后又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的况下,社会主义的苏联已经有了成功的经济建设经验,就必然促使中国加快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步伐,尽快把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学到手,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内在动因。
  (二)苏联对中国热援助是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外在条件
  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加紧对新中国进行全面经济封锁,使新中国经济陷入困境之中。而苏联则给中国热情的经济援助,包括提供低息贷款、派遣专家支援、签订经济技术援助协定等,如《中苏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以及《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建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的议定书》等等,其中包括以“156项”重点援建项目为内容的大规模援助行动。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3月。“双方签订了协议的援助项目共255项。这些项目,除去重复计算、业经双方同意撤销及已经建成的项目外,留待‘二五’计划期间继续建设的共计169个项目”。这些项目是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核心,构筑了新生共和国经济的钢筋铁骨,“极大地改变了旧中国国民经济的技术面貌和部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区域布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加强了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
  在面临威胁和被颠覆的险恶形势下、在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的关键时期,苏联热情相助的积极姿态及雪中送炭般的系列行动,使中国人民为之感动,激发起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真诚愿望。毛泽东指出: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真心真意的态度,把他们所有的长处都学来,不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且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切我们用得着的,统统应该虚心地学习”。   二、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中的反思与超越
  应该说,无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还是“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都表明中国学习苏联经济经验初期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统计显示,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较1952年增长128.5%,同期农业总产值增长25%。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并非尽善尽美,即使是在苏联比较成功的经验做法,直接运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未必就会取得同样的效果。毛泽东后来指出:“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于是,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苏联经验进行反思。
  (一)以苏共二十大为契机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照搬苏联经济建设模式而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逐步产生各种不满情绪。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全面仿效苏联模式而造成的消极后果也慢慢开始呈现。如“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的增长比农业快5倍。其中,全国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达25.4%,轻工业只有12.9%,农业只有4.5%。农、轻、重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使人民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严肃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这促使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重新认识和思考。在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反思后,毛泽东深刻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成。”以此为契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更加自觉主动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而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在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初步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例如,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方面,提出了要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积累与消费、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提出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提出在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其他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农村中,允许保留少量的自留地和开展多种经营。鼓励华侨同国投资,保证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在企业自主权方面,提出中央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使企业实行自主经营、成本核算,充分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二)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出现反复
  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反思学习苏联的做法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形成了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创造性超越,并在实践中取得一些较为明显的效果,但这一时期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总体上还是处于表面层次上,尚未触及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模式的根本弊端,也尚未彻底走出模仿苏联经济建设的套路,这为后来出现反复埋下了伏笔。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中,各条战线“以钢为纲”,把重工业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造成了农业与轻工业和重工业、积累与消费等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使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缓解矛盾,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被自收同了已经下放给地方和企业的一些自主权利,在计划、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全部由行政部门统一管理,重新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失去活力。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提出“一大、二公”,急于过渡,许多农村要求农民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的房基、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转为全社公有,不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实际上取消了原来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又回归到苏联那种单一所有制结构经济模式之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研究公社的性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这些问题,可以参考的材料还是斯大林那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时期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反复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出现反复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缺乏清醒认识。建国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大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例如,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一些基本特征的描述当成社会主义本质奉为教条,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纯粹的公有制和按计划生产,否认市场机制,把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平均”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使发展生产力退居次要地位。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尽管我们看到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下决心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但仍然认为苏联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这就难以冲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模式的束缚,重新回到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模式之中。
  二是存在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冒进心理。苏联在二战前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也曾反复出现过急躁冒进的行为。与之相类似的是我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建设热情,使很多人滋生了急于迅速改变现状、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冒进心理。这在领导决策集团和普通民众中不断膨胀并迅速扩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不断拔高赶超目标。如1958年提出:我国工业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七年之内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十年赶上美国。邓小平同志后来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曾指出:“讲错误,不应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可见,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以及普通民众头脑都在发热,冒进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必然导致不断提高积累率、加快发展速度,从而回到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模式之中。   三是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国际上帝国主义威胁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冷战对峙,战争风云密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围堵,进行战争讹诈,使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时刻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结果,1958年积累率为33.9%,1959年积累率高达43.8%。这种高积累导致国民经济运行重新回归到苏联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之中。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赶超浪潮的影响。如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有64个国家共产党负责人参加的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会议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苏联“15年赶超美国”的目标。于是,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在15年赶上或超过第二号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口号。要实现赶超目标,没有别的经验和模式可遵循,因为当时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只有苏联发展最快。因此,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学习和模仿自然又再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深刻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尽管在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中出现反复和失误,但为后来重新认识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模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
  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学习和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中出现反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固守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具体描绘,并将之教条化、神圣化,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纯而又纯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人为地将之拔高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层面。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自身出了问题,但仍然拘泥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认为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苏联经济建设实践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使我们在反思苏联经济建没经验的实践中无法冲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束缚,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和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抛弃囿于历史条件仍带有空想因素的结论,破除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内涵。
  (二)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成功与否,学习别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本国的具体实际。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其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在苏联是成功的、有效的,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这些经验完全是在基于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探索而形成的,即使是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果完全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到中国,由于国情不同,未必都会成功。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离开了本国的国情,盲目仿效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使我国“一五”期间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市场紧张,人民群众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当发现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对本国经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时,开始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虽然初步提出了一些经济改革思想,但由于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同时,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赶超浪潮”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顾实际,盲目赶超,致使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和坚持下去,一旦经济建设发生困难,急于改变现状,必然重蹈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模式的覆辙。
  实际是客观的,一定要承认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对客观事物决不能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及其出现反复的历史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展模式建立在对本国情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做到继承与创造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胜利。
  (三)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
  基于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根本任务,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战后初期的经济建设经验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在战后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出现多样化的条件下,就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与时代同行共进,不断创新自身的发展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做过类似的尝试,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客观实际,反思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提出过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但遗憾的是我们这种着眼时代变化的思想还处于表层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是不牢固的,从而导致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反思很快出现了反复。
  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及其反复的实践启示我们,任何经验和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就像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他们身后几十年、几百年的事情作出全部的正确回答一样,只能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的客观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错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前行,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我们中国借着苏联的支援,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厂、拖拉机厂、多数的化工厂、纺织、钢铁,几乎全部的工业门类都有苏联人的援助影子,使中国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

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

一五计划经济的成功

下一篇:上海的经济要占百分之多少?

上一篇: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是什么

热门标签:
银行 社保 保险 信用卡 现代 股票 支付宝 理财 利率 大众 彩票 期货 宝马 吉利 长安 本田 奥迪 阳光 丰田 比亚迪 长城 奔驰 别克 荣威 福特
最新更新:
供销药材通药材交易平台 供销药材通的注册收费么 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一共有多少家,比较大一些的 想做名企之家加盟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经营范围是建筑工程与设备租赁可以开建筑服务机械租赁费发票吗 经济技术开发区景园街属于哪个街道 食堂采购人员在采购水产品的时候,如何保证水产的成活? 急!做跨境电商,商品缺货导致客户流失,有没有拉客的办法 宣城有没有古井经销商 后续怎么申请,申请成功以后如何领药? 苏州社保6月份辞职9月份重新缴纳上算断了吗 基金会、项目办或平台具体地址在哪里 刚进币圈,有人介绍了j9bc币,值得玩吗? 有人分享数字货币投资的经验吗,都是买什么币啊? 多方共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