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相关问题 - 爱问答

(爱问答)

《寡人之于国也》的相关问题

关于这篇文章的较深的理解,有什么可以提出来的问题,引人深思的那种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河内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4)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7)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8)。”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2)”

折叠注释

(1)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虚词,增强语气。

(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亦然:也是这样。

(4) 无如:没有像....。

(5)加少:更少。加:更。

(6)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战斗,请让我用战争比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的样子。鼓,v.敲鼓。鼓之:敲起鼓来。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曳:拖着。走:跑。

(8)以:凭借。

(9)直:通“只”,只是。

(10)耳:罢了。是:这。

(11)无:通“毋”,不要。于:比。

(12)违:违反,耽误。

(13)胜:完全。

(14)数:密。

(15)罟:网。

(16)洿:深。

(17)斤:锛子。

(18)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19)生:活人。丧:办丧事。死:死人。

(20)始:开端。

(21)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地。树:种植。桑:桑树。衣:穿。豚:小猪。畜:畜养。时:繁殖的季节。夺:强迫改变。谨:谨慎。庠、序:都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颁:通“斑”,斑白。负:背东西。戴:顶东西。黎民:百姓。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2)食(一):v.吃。食(二):n.食物。检:制止。涂:通“途”,路上。饿莩:饿死的人。发:赈济百姓。岁:年成。罪:归咎。斯:那么。

折叠词句分析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收敛 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⑤理直气壮 成语 正确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②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

9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②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士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

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用

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

·12.凶

①河内凶 《寡人之于国也》 饥荒

②汉初匈奴凶黠 《》 凶恶

③甫闻凶讯 《》 不幸

④缉拿元凶 《》 杀人的人

⑤凶多吉少 成语 不吉利的事

·13.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 更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增加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施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 放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夸大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句式:是……也)

2、非我也,岁也(句式:……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式:是……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标志:之)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略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略主语“将士”。

3、可以无饥矣

省略主语“黎民”

折叠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作品主题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安居乐业。

这的看个人的理解。

下一篇:哪里可以下载《伟大的中国革命》pdf?

上一篇:改造自然是福的事例

热门标签:
控制 天下 西游记 祝福 三国演义 斗罗大陆 隋唐 灵魂 童年 左耳 复活 项链 斗破苍穹 蝙蝠 校花 勇气 风流 黑客 盗墓笔记 神武 魔域 小爱 完美世界 全职高手
最新更新:
岳飞e思维资料分析的课程怎么样呢? 开始征服的武侠位面的修真小说。 为什么把太监叫公公? 鲁迅写藤野先生的时代背景 商山早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出现了两次笑,谈谈你对这两次笑的理解。 由渌罗山至桃园县记全文翻译,急!在线等 谁有苏派的所有小说麻烦发一下,我想要TXT版的,可以在百度网盘或者迅雷中下的,谢谢。 音士顿录音笔能看小说吗 简一的超高门板工艺是什么? 金田起义的标志是什么 《公司法》全文共多少字? 春秋战国为什么存在时间重叠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利弊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色外交第一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