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形式将会如何发展 - 爱问答

(爱问答)

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形式将会如何发展

可以做七点简要说明吗

中国发展迈向高质量——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2018年整体展望:中国经济将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库存周期正在由主动补库存逐步转向被动补库存阶段,体现为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与PPI价格仍在上升,但即将接近顶点;设备投资周期仍未正式启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能不断出清,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但设备投资并未明显提升;房地产周期已经进入下行阶段,2018年将会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人口周期进入下行阶段,2015年开始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比开始下降,2016年开始适龄劳动人口绝对值也开始下降。总体看,当前我国经济已基本告别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势必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释放改革红利是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精准地刻画了我国现阶段的供需特征,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将来自于解决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供需矛盾。其中,“不平衡”表明动力将来自于中低收入阶层及农村和偏远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不充分”则表明动力将来自于产业和消费升级。具体看,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引发的需求仍然强劲。特别是CPI中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价格水平在过去一年的上升幅度已超过食品价格,显示这方面的供给改善空间巨大,将成为重要增长动力;二是区域均衡发展所引发的需求仍然强劲。近年来农村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国产千元手机、国产SUV汽车等迅猛发展,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均是抓对了农村市场机遇;三是基于国内本土巨大市场。新型科技领域快速发展,并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等风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甚至有些已处于领先;四是金融业正在逐步“脱虚向实”。经过2017年前三季度的整顿,金融机构杠杆率有所下行,银行不良率小幅下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空间有所打开,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1月末M2增速均同比回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望增强。

 

  整体看,预计2018年经济保持稳中求进,“稳”是经济增速不会大幅回落,“进”是经济结构继续改善。预计全年GDP同比增长6.7%左右的水平,将低于2017年0.1个百分点左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将支持消费平稳增长,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经济转型促使投资增速进一步下降,固定资本形成预计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货物与服务净出口的拉动作用小幅低于2017年,预计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1.投资形势展望:总体缓慢下行,地产投资拖累,基建投资托底,民间投资反弹

  2017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前高后低态势明显。从累计增速来看,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自4月份开始逐月下滑,从1-3月的9.2%回落至1-11月的7.2%。从当月增速来看,下半年增速也显著低于上半年,同时季末效应明显,前三个季度均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势。与2016年相比,2017年各月增速均低于2016年同期,但下降幅度小于2016年,表现出较强的韧性,这说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依然强劲。民间投资方面,增速虽较2016年有所改善,但自2016年以来持续低于总体投资增速,活力仍显不足。

  2017年投资稳中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去产能不断加码,对部分行业投资造成直接抑制;二是8月份开始的第四次中央环保督查执行力度空前,四季度各地采暖季限产也更为严格,引发大量企业限产停产;三是金融去杠杆、防风险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银监会“三三四”专项整治为代表,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同时央行维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资金面趋紧对投资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四是2017年财政支出进度提前,下半年财政支出明显乏力,拖累投资增长。

  分项来看,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三大支柱较年初均有所放缓。2017年基建投资(全口径,以下同)仍然保持15%以上的高增速,是稳增长、保投资的重要支柱,但增速除6月反弹以外呈逐月下降态势,主要受制于财政支出放缓、以《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50号文)和《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87号文)为代表的地方债监管加码以及专项金融债停发等带来的资金压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前4个月增速逐月上升之后,后续增速持续下行,但总体增速高于2016年,在楼市调控持续加压下显示出较强韧性,主要源于三四线城市销售火爆与土地成交大幅加快的拉动作用;制造业投资以震荡下行为主,主要受到内外需放缓以及制造业利润增速回落影响。

  展望2018年,在十九大确立的新的发展框架和政策基调下,投资增速可能继续缓慢下行。其一,经济增速不再是首要目标,转而强调经济发展质量,以投资稳增长的传统逆周期调控手段可能弱化,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也会受到抑制;其二,去杠杆、防风险是2018年的一大重点工作,金融监管将继续趋严,投资将面临更强的资金来源约束;其三污染防治是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可能对投资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在使部分行业受到负面冲击的同时,也将增加环保治理类投资需求。

 

  基建投资可能继续小幅放缓,但有望保持15%左右的较高增速,继续发挥托底作用。基建投资的放缓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强化。第一,预算内资金管理将更加严格。财政部频频发文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执行监控,预算内资金挪用等违规现象将被遏制;第二,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逐步得到规范,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投资基金等方式变相举债的渠道将被封堵,相关的资金来源受到抑制;第三,PPP监管体系不断完善,11月财政部和国资委分别出台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财务风险管控的通知》,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可能影响2018年的PPP投资规模,但质量有望提升。此外,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2018年财政收入增长或将继续放缓,为财政支出带来更大压力。

  房地产开发投资或将继续缓慢下行。从负面影响因素来看,2018年调控力度延续将继续制约地产投资增长。一是中央多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抑制楼市投机决心很大,2018年将坚持房地产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加上三四线城市棚改货币化支撑因素逐渐消退,预计销售将继续负增长;二是随着销售持续下滑、房地产信贷收紧以及现金贷、消费贷监管加强,开发商投资资金来源将受到影响;三是2017年投资韧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来自土地购置费的大幅增长,2018年资金约束加强将抑制地产商拿地意愿,因此土地购置费用对投资的支撑将减弱;四是建安费用将成为影响2018年房地产投资走势的主要变量,而建安费用与施工面积增速较为相关。2016年以来,由于开发商面临销售下滑主动调节施工进度以及环保压力限制施工项目进展,导致新开工面积转化为施工面积的进度放缓,施工面积增速持续低于新开工面积增速。施工面积增长持续低迷,将影响建安费用增长。

从正面支撑因素来看,租赁住房建设、库存降至低位与新一轮棚改等对房地产投资具有一定积极影响。首先,2018年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正在形成,多个省市确定要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北京、上海等地探索共有产权房,厦门推出保障性商品房,广州提出“租售同权”,多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租赁住房建设和土地供应将增加;其次,经过前期大力度去库存,当前房地产库存已降至低位,有望对投资端产生带动作用;最后,棚改新计划决定在2018-2020年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有助于抵消一部分楼市调控对投资的负面效应。综合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幅度将较为平缓。

  制造业投资有望触底反弹。第一,2018年全球经济将继续改善,预计外需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对制造业投资的拉动增强;第二,2017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已升至76.8%,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行业集中度明显攀升,2018年工业企业利润有望保持较高增长,制造业投资或将加速修复;第三,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对此中央与地方给予高度关注,密集出台推进民间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力图破除民间投资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018年民间投资有望触底反弹,有利于提振以民间投资为主导的制造业投资;第四,中高端装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等新兴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将保持高速增长,引领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为制造业投资积蓄新动能。

 

  综上所述,预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缓慢下行,全年同比增长6.5%左右。

  2.消费形势展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消费升级特点明显

  2017年,我国消费增速小幅收窄,但整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528亿元,同比增长10.3%,较2016年同期增速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增速小幅收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调控与车辆购置税优惠减半导致居住类消费(家电、家具与建筑装潢类)与汽车消费增速分别同比回落6.2和3.5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增势强劲,占比不断提升。1-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64306亿元,同比增长32.4%,较2016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9144亿元,增长27.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1-11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991亿元,同比增长11.9%,较2016年同期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较2016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相关商品增速加快。1-11月,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速同比分别提高0.7、5.5、6.8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者信心持续提升。1-10月份,月均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超过114,维持较高水平。消费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5%,较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出31.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第一驱动力的作用。

  2018年,一方面,汽车与居住类相关消费下滑将不利于消费增长。一是2018年开始,车辆购置税优惠面临取消,汽车销量将会承压;二是居住类相关消费增速会继续回落。2017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销量呈持续下滑态势,相关消费如家电、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也相应回落。这一状况,已经在2017年四季度开始出现,预计将会延续至2018年底。另一方面,多重因素会对消费形成有利支撑。一是随着经济稳中向好的因素增多,会带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二是消费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消费市场上升潜力巨大;三是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将为消费增长提供稳定动力;四是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刺激了居民消费;五是商务部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综合考虑,预计2018年消费增速小幅回落至10.2%左右水平,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3.外贸形势展望:进出口增速将小幅放缓

  2017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共振以及汇率贬值因素的带动下,出口增速终于同比转正。截至前11个月,按美元计的出口同比增速为8%,远高于2015年-2.9%和2016年的-7.7%。而内需旺盛和大宗商品价格抬升,共同维持了进口的高增速。截至前11个月,按美元计的进口同比增速为17.3%,远高于2015年-5.5%和2016年的-14.3%。

  2017年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自2012年以来,进口增速首次超过出口增速,由此也扮演起了全球经济发动机的角色。IMF报告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度达到了30%,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二是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2017年前11个月,一般贸易累计增速为14.3%,加工贸易累计增速仅为7.1%,一般贸易增速远快于加工贸易;三是与欧美贸易增速快于整体增速。2017年前11个月,中美进出口贸易增速同比12.8%,中欧进出口贸易增速同比增长12.7%,均快于12%的整体贸易增速,欧美作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地位更为突出。

  展望2018年,预计出口增速将会由8%放缓至6%左右,进口增速则会由17%回落至8%左右。由于进口增速略大于出口,预计2018年顺差规模将在2017年基础上小幅下降。

  出口方面。从外需来看,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共振过程中,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大都处于上升通道,OECD和IMF近期也都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认为2018年增速仍会加快,但随着复苏的主力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全球贸易的增速预计将会由2017年的4.2%降至4.0%,外需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出口。从出口竞争力来看,一是汇率可能形成拖累。自年中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主要呈宽幅双向波动,但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已经开始连续升值,预计将会形成对汇率的拖累因素;二是环保因素将会影响出口。污染防治是未来几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环保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从而会对部分产品出口造成影响。从技术因素来看,2017年出口增速之所以明显反弹,主要同前一年出口增速过低有关,而2017年基数的抬高,将会直接从技术因素上拖累2018年的出口增速。综合考虑,预计出口增速将由8%回落至5%左右。

 

  进口方面。目前我国进口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于投资的进口,以大宗商品为主,占比超过一半;用于消费的进口,占比约为10%;用于出口的进口,即加工贸易进口,占比约为24%。从投资角度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将拖累整体投资增速,此类进口增速将会减弱,此外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也将导致这部分进口额增速下降;从消费角度来看,在消费升级效应的推动下,此类进口应继续保持高位;从加工品进口来看,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一般贸易增速,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叠加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修复进程放缓,将导致此类进口增速放缓。综合来看,2018年进口增速将会明显回落,预计从17%回落至4%左右。

  贸易顺差方面,由于进口增速大于出口,贸易顺差将由2017年的4000亿美元左右小幅回落至2018年的3900亿美元左右。

  4.通胀形势展望:压力由食品转向非食品,通胀中枢温和提升

  2017年食品价格出现多年未见的同比下降。前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5%,全年同比下降已成定局,为近15年来首次。我国上次CPI食品价格全年同比下降还要追溯到2002年,当年整体CPI同比下降0.8%,经济处在短暂的通缩期。可以说,2017年我国出现经济处在非通缩区间且食品价格同比下降,在历史上尚属首次。食品价格下降存在供需两方面因素。从供给端看,肉类价格的供给增加是重要原因,2017年前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8.8%,主要源于2016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当年同比增长16.9%,最高月份上涨33.6%),在猪粮比创新高(逼近12)的同时,生猪补栏量大幅增加,导致经过1年左右猪肉供给出现猛增。此外,前11月鲜菜价格同比下降8.1%,一方面2016年异常天气增多(2016年全年降水量同比大幅增加13%),提升了上年价格基数,另一方面2017年的天气况较好,鲜菜供应未受影响。从需求来看,当前我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食品需求趋弱。一方面食品消费占整体消费的比重在下降,恩格尔系数目前已降至30%以下;另一方面食品内部结构也在不断改变,鲜菜、鲜果、水产品、奶类消费需求增加,而烟草、粮食、肉类需求相对减弱。

展望2018年,食品价格有望见底,但上涨空间较为有限。一是2018年猪肉价格仍有回落空间。经过1年左右的回落,猪肉价格近期出现回升,但主要原因在于冬季需求增加和运输成本上升,属于临时冲击。由于当前猪粮比维持在8-9之间,并未进入低于6以下的亏损区间,未来猪肉供应仍会较为充足,预计旺季过后2018年猪肉价格仍有回落空间。二是2017年鲜菜价格整体基数较低,2018年若出现天气异常变化影响供给,将引发短期价格上涨。三是从粮食况看,当前国际粮价整体处于低位,国内粮食价格仍存在溢价;为保护农民,国内多年来存在价格保护政策(如最低收购价、各种补贴等),导致国内粮食供给大于均衡值,预计2018年粮价仍将保持低位。四是从长期看,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升级的动力已经由食品转向非食品,再加上整体人口年龄水平提升,全国食品总需求不再可能出现大的增长。总体看,2018年天气变化、节假日错位等临时性因素可能会造成食品价格短期抬升,但总体食品价格将以见底企稳为主要特征,上涨空间有限。

非食品价格接过食品的接力棒,成为推升通胀的主要力量。2017年前1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为历史次高点(最高点是2011年同比上涨2.6%)。从结构看,一是非食品商品类价格受上游工业品价格传导影响出现上涨,但由于大部分非食品商品处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部门,向下游议价能力弱,因此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整体较为温和(燃料、医药价格除外),有些还出现了降价。从主要类别看,前11月服装和鞋类分别同比上涨1.3%和1.1%,仅略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家庭生活用品仅同比上涨0.3%,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分别同比下降1.5%和3.1%,燃料价格同比上涨9.9%,中、西药分别同比上涨5.8%和6.1%,成为非食品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动力。二是服务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前11月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3%,仅次于2011年的涨幅,反映当前消费升级逐步由消费品过渡到服务品的趋势。其中,服装加工服务、家庭服务、交通工具使用与维修、邮递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分别同比上涨4%、4.2%、1.8%、1.5%、3.1%和6.3%,涨幅集中在家庭、教育与医疗。三是居住价格温和上涨,前11月同比上涨2.6%,其中受房价上涨带动,租金价格同比上涨2.9%,受能源价格上涨带动,水电煤价格上涨1.9%。

展望2018年,非食品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一是上游工业品价格涨幅将出现回落,以制造业为主的非食品涨幅有限,在激烈市场竞争下还可能出现价格回落,这类商品主要包括衣着、家用商品、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等。此外,医药价格与燃料价格仍会温和上涨,但预计涨幅将小于2017年,一方面自2015年医药价格市场化改革以来,医药价格已连续两年走高,国家正在出台多项措施促使药价回归合理水平;另一方面,2017年国际油价涨幅较大,未来受页岩油增产与OPEC冻产协议不确定性影响,2018年涨幅可能收窄。二是服务品价格仍将快速上涨,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由消费品转向服务品,家政、医疗、教育等服务价格持续上涨;此外,前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正通过巴萨效应向服务业传导,同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供给不足问题业将继续推升服务业价格。三是居住价格将温和上升,在2016-2017房价整体抬高,但租金上涨略显滞后,随着国家对楼市出台最严调控后,购房需求势必将继续向租房需求转化,同时,能源价格上涨及相关价格改革仍将推升水电煤价格。

 

总体来看,2018年非食品价格易升难降,预计涨幅与2017年相当。

  2017年PPI价格上涨超预期,成本推动型特点明显。2017年前11月我国PPI同比上涨6.4%,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在连续经历54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后,PPI的提升速度超出市场预期。从原因看,一是连续通缩导致工业企业库存接近底线,在供给侧改革发出的价格反转信号出现后,企业集体补库存与价格上涨出现了正反馈循环;二是全球经济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漫长复苏后,需求恢复加快,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预期缓慢爬升,并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预期相叠加,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回升,传导到国内。内外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是上游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显著提升,但涨价效应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递减,前11月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PPI分别同比上涨21.9%、11.9%和6.1%,到生活资料仅同比上涨0.7%,与行业集中度及议价能力呈明显正相关,成本推动型通胀特点显著。

  展望2018年,PPI整体价格涨幅有望收窄,但并不意味着价格会快速回落。2017年PPI快速回升除了本身价格上涨外,2016年过低的基数也是原因之一,但随着2017年基数的抬升,2018年PPI涨幅空间将缩小,同比涨幅也将有所回落。从历史看,PPI涨幅超6%后都难以保持太久,必然回归长期均值;从政策面看,2018年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将由做减法转向做加法,供给增加将限制价格进一步攀升;从需求来看,当前企业补库存也已接近尾声。

 

  货币收紧将对通胀的抑制效果相对有限。计量模型显示滞后1-3年的M2同比增速均会对CPI同比增速产生同向冲击,因此CPI的上涨将受到货币收紧的压力,2017年M2同比增速最低达到8.8%(10月份),将抑制2018年的CPI走高——不过考虑到M2增速回落主要来源于金融部门而非实体部门,从非金融部门的M2、对实体经济的新增贷款以及社会融资规模三项指标的同比增速来看,并未出现大幅下降,因此预计货币对通胀抑制作用有限。

  全球经济整体复苏将支撑我国核心通胀抬升。2018年,中国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产能下降与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回暖,仍将推升全球的核心通胀水平,尤其是发达国家正在缓慢地接近通胀政策目标。随着通胀预期的不断提升就业复苏向消费需求传导可能进一步通畅,全球菲利普斯曲线平坦化问题可能得以修正,整体看将支撑我国核心通胀抬升。

 

  总体看,2018年CPI将受食品价格见底、非食品价格温和上涨综合影响,通胀中枢稳步提升。预计2018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同比持平,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剔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通胀同比上涨2.4%,较2017年提升0.1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3.2%。温和抬升的通胀中枢将限制货币政策的宽松区间,降低货币宽松的必要性,预计2018年通胀对货币政策影响整体偏紧。


下一篇:贵阳公有经济中小型企业包括哪些

上一篇:海南建设工程总价包干合同,社保费还调整吗

热门标签:
银行 社保 保险 信用卡 现代 股票 支付宝 理财 利率 大众 彩票 期货 宝马 吉利 长安 本田 奥迪 阳光 丰田 比亚迪 长城 奔驰 别克 荣威 福特
最新更新:
供销药材通药材交易平台 供销药材通的注册收费么 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一共有多少家,比较大一些的 想做名企之家加盟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经营范围是建筑工程与设备租赁可以开建筑服务机械租赁费发票吗 经济技术开发区景园街属于哪个街道 食堂采购人员在采购水产品的时候,如何保证水产的成活? 急!做跨境电商,商品缺货导致客户流失,有没有拉客的办法 宣城有没有古井经销商 后续怎么申请,申请成功以后如何领药? 苏州社保6月份辞职9月份重新缴纳上算断了吗 基金会、项目办或平台具体地址在哪里 刚进币圈,有人介绍了j9bc币,值得玩吗? 有人分享数字货币投资的经验吗,都是买什么币啊? 多方共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