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 爱问答

(爱问答)

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2018年正月初一,沉寂了200多年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山里孩子们的演唱唤醒,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歌以咏志”不仅是天然去雕饰的童声和让诗回到歌唱源头的创意,更是乡村教师与贫困儿童对未来的渴望,引起了亿万观众的内心共鸣。

  这首小诗《苔》是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前三期16首经典诗词之一。2月16日—18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连播三期,迅速刷屏成为现象级节目。这是继春晚之后,央视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又一春节文化盛宴。2月22日—24日,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该节目又在央视综合频道傍晚时段重播这三期。剩余的8期从3月3日起每周六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继续播出。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节目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并邀请音乐人用“和诗以歌”的方式演绎经典诗词,开启文化节目2.0时代。“诗言志、歌永言”,通过咏唱经典诗词带领亿万中国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经典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唱出新时代最强音,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之声。

  节目开播次日,《经典咏流传》就一举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新高。节目不仅有励志的《苔》,也有催人奋进的《明日歌》,甚至还让国际化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用中英文演唱《登鹳雀楼》,让诗词以音乐为媒,穿越古今、跨越国界,实现中西方文化互动和交融。

  节目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让经典具有新时代属性。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田梅介绍说,节目强烈的文化属性和对经典诗词传承的社会责任,吸引近百位经典传唱人加盟,《明日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送别》《陋室铭》《梁祝》《枉凝眉》《苔》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在节目中被创新性传唱。

  “《经典咏流传》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集合大批优秀音乐人共同传唱经典诗词,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感从未改变。当伴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我们仍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节目经典鉴赏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表示。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价称:“这档节目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整档节目将‘再造经典’作为核心要义,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经典鉴赏团成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认为,《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作为节目参与者,他计划把节目搬到中国音乐学院课堂,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创造更多的经典之作。

  节目很好地解决了诗词和音乐两种形态的跨界融合,选择的诗词都具有普世感,比如古人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爱情”“家国”等主题诗词,让当今的中国人更容易接受;邀请知名音乐人和有特点的素人传唱经典诗词,他们本身都是时尚的载体和符号,更易引起观众的追捧。比如,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演绎《乡愁》思怀余光中老先生、88岁巫漪丽演绎经典爱情《梁祝》……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从传播学的角度剖析节目的创新之处,一是传播者掌握主动性,节目选择的诗歌都是有价值诉求的,能够与今天的世界对接;二是形式创新,节目本身是诗歌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过去和今天结合在一起,是历史跟未来结合起来;三是主题的拓展性深耕,节目让经典传唱人咏唱经典之外,还让他们自己说出对诗歌的感受,给人启示。

  “节目让诗词内涵外延浑然一体,每个元素的调动和运用都有含义,让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据自己文化的基础去畅想、去体会、去感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说。

  作为央视新年文化节目的新开局,《经典咏流传》不仅用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作为打造了优质电视节目,还立足当下,再造流行,更引发全民热烈参与到传唱经典诗词,成为一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名片。

  “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性,为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建立了有机连接,让主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经典咏流传》契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成为最直接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的电视文化节目。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诗词与流行的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国民教育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节目这样的创新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

  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王宁介绍道,自古以来“诗”和“歌”原本就是双生姊妹。比如,在文字诞生之前,历史是靠歌谣来传承,而中国文学之源的《诗经》本身就是由民间歌谣收集而成,很多古代的诗文在当时都是用唱的形式表达的。所以,为经典诗词配上旋律本身就不违和,进而使用现在大家都听得懂的流行音乐去表达古典诗词更是为经典赋予了时代的活力,让经典在当下的传播中“燃”起来。

  节目也受到新媒体年轻观众的追捧。新媒体专业人士分析称,《经典咏流传》把音乐节目的创新和文化节目的创新巧妙结合在一起,这样创新的形态在网络上能够引起年轻人追捧;节目在新视听、新故事和新知识上都做到了突破,通过不同文化形式和不同传媒形式的结合,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相碰撞,让中华文化的风骨与魂魄,插上歌声的翅膀,飞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中。节目中的16首歌曲更是唤起了无数网友内心诗意,有许多网友表示“已建立无限循环歌单”“声音渗透了我的灵魂”;也有许多网友从诗的咏唱中听出了人生的哲思,如《定风波》里遇到挫折时一笑了之的旷达,《明日歌》中珍惜时光的感悟。

  节目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据报道《经典咏流传》前三期节目短视频全网播放量已突破1.5亿,57篇微信文章突破10W+,节目“摇一摇”互动更是获得了近400万次分享,总曝光量约4亿。这些数据表明,《经典咏流传》中的配曲重唱的歌曲将再造当下之流行,成为未来之经典……


必须口口相传才能真正流传下去

经典如果死在书本里,是没有意义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相关标签:经典咏流传

下一篇:劳动者保障的监管部门有哪些

上一篇:中国有多少人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热门标签:
农业 环境 腾讯 创业 地震 天气 养殖 主播 火山 灾害 洪水 身世 李嘉诚 王思聪
最新更新:
为何社会中的人过于热情,也不受欢迎 战机空投的炸弹,一般以哪些方式制导 不自觉的手抖,这是什么原理? 我们沈阳就要来台风了,有什么预防措施能保证自己不受伤害吗??? 军事大国装备洲际弹道导弹,其还需要远程弹道导弹吗 影响工作因为听不清别人的讲话,而且又忍受着耳鸣带来的巨大痛苦? 党和政府坚持什么的发展理念 前任市委书记现被判刑,现编写志时,如何写他 为什么说再发展房地产会让中国的政治受到动摇? 任何情况下,未成年人都禁止献血。这句话对吗,注意是任何情况下 虎式属于重型坦克吗 军队中存在两栖步兵战车吗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 轻型航空母舰只能通过滑跃板起飞舰载机吗 潜艇适合发射反舰弹道导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