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城在鞍山市分布情况 - 爱问答

(爱问答)

明代长城在鞍山市分布情况

鞍山地区境内的明代长城,是明代九边之首的辽东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兴建辽东镇长城的重要原因是防御蒙古、女真人对明朝统治地区的袭扰。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迁都北京后,面临东、北、西三面均遭元朝遗部侵扰的局势。在他最初设置的“四镇”中就有辽东镇,治所在今辽阳,镇守着东到鸭绿江西岸,南至山海关西北吾名口的大部分地区,拱卫京师的东部,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显而易见。至明后期,蒙古族各部被后金女真统一后,辽东镇长城又成为抵御后金入侵的一道强有力的军事防线。   鞍山境内的长城属土墙,外侧依河为壕,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它在春夏秋三季以太子河、浑河、辽河为天险阻敌,而在冬季河流封冻之时,长城土墙则又被冻得十分坚硬,发挥御敌的作用。   修建: 三位重要人物   据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郭东升介绍,辽东镇长城的建筑年代,因时间和地段不同而划分成东西两段。鞍山境内长城属西段工程,约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至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之间,主持者为辽东巡抚王翱,设计者是辽东都指挥佥事毕恭,这是第一次大规模修建时期。第二次大规模重新修建是在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在辽东巡抚熊廷弼的主持下完成,前后延续约170余年。   毕恭何许人也?据《全辽志》卷四《宦业》:毕恭字以谦,前屯卫籍,其先,山东济宁人。曾经巡抚王公翱的举荐,由百户举升流官指挥佥事。为御边患,他“开设迤西边堡壕墙,增置烽堠,兵威大振,虏人畏服”。毕恭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开始,直至其景泰三年(公元1450年)前后病卒为止,经略辽东镇长城约13年。   关于熊廷弼,《明史》中有传。据载,熊氏为江夏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曾“授保定推官,擢御史。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巡按辽东。”在修建工程的组织和实施上,极险、极坏的地段由辽东镇负责修建,其它地段则由各卫进行修建。修建期间,面对敌人不断的干扰和破坏,他亲自架梁,设置东营,举行军事演习,以掩护施工的民夫和军卒。这样,用了一年多时间,从山海关到鸭绿江全线竣工,其长达2100余里,共砌筑墩台90座,其中经他亲自主修的长城有685里,堡城7座,使城有坚垒,军威重振,凭借新修建的长城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南侵。   再据《全辽志》卷一《图考》记载:“海州卫城(按:今辽宁鞍山海城市),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靖海侯督同本卫指挥刘成等修筑,周围六里三十八步。”可见,在明辽东长城修建史上,曾督建海州卫城的刘成是继毕恭、熊廷弼之后的第三位重要人物。   分布:鞍山境内长城总长约90公里   据《辽东志》记载,长城的防御体系逐级可分为镇城,即辽东镇都指挥使司城(今辽阳)和辽东镇广宁分司城(今北镇)、路城、卫城、所城、堡城和关城及下辖的各段长城。筑城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山地用毛石砌石墙,平原则用土垒墙。鞍山地区的长城分布于台安和海城境内,境内皆为平原,并且河流密布,由西到东共有辽河、浑河、太子河三大河流。因此,境内之长城基本为土墙,其外侧凭河为壕,并以这样的防御体系御敌南侵。   市文物普查队实地踏查和查阅《辽东志》、《全辽志》等资料得知,长城从黑山县入鞍山台安境,自桑林镇的蒋坨村开始,至西向东经四泡子、柴家屯、三台子、双台子、马仗泡至东边上,这一段属镇武堡(今盘山县高升)管辖;向东经三台子、二台子、龙凤台、三台子、四台子、五台子、七台子和八台子,向南至傅家庄(今富家)河口九台子止,这一段属西兴堡(今台安县富家镇)管辖;接下来由四方台、韭菜台直至位于今三岔河(指辽河、浑河、太子河汇集处)西岸的三岔河关(今盘山县古城子庙岗子)。然后,长城由此折向东北方向,以太子河东岸为墙,以河为壕,一直到今海城市新台子镇珍珠门,最后从这里向北出鞍山境入辽阳县境。从四方台至新台子珍珠门这段长城有两座堡城:东昌堡城(亦即马圈子城,位于今海城市四镇八家子村马圈子)和东胜堡城(亦即新开城,位于今海城市新台子镇西开村)。依据大致推测:鞍山境内的明长城总长度约为90公里。   废弃:被清朝柳条边代替   鞍山境内长城的废弃是在清朝柳条边兴起以后。东北地区的盛京、吉林是满族聚居的地方,被视为龙兴之地。在满清政权建立之初,为巩固东北地区这个大后方,满清政权采取了一些固基护本、垄断东北的封禁政策,修建柳条边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据《柳条边纪略》记载:“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指中原地区)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柳条边虽利用了辽河平原东、西两侧山地上的明长城,但却废弃了辽河平原上的明长城。据清《读史方舆纪要·舆地图》上载:清柳条边自黑山县北白土厂门处直接向东至彰武台门,再经法库门直奔开原而去。可见,在清代起着边墙作用的柳条边不再经过鞍山地区,遂使这一地区明长城的历史命运走向终结。   清朝政府对辽东镇明长城还进行刻意抹煞。在清朝官修的《盛京通志》、《读史方舆纪要》和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编修的《会典》等史籍中,都只提长城东端为山海关,有意略去了辽东镇长城,企图通过在思想意识中的弱化和现实环境中的废弃来逐渐消除辽东镇长城的历史影响。   寻踪:五百年后几乎无迹可寻   在岁月变迁中,辽东镇长城自然有所毁坏。正如前所述,鞍山地区的长城所在的辽河平原河流密布,水患尤为严重。辽河经常泛滥,受灾的既有百姓,也有以土为墙体的长城。因为它就建在河边,故很容易直接受到水浪的冲击。   除了自然毁坏的因素,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辽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活动十分频繁,因耕种而毁坏长城土墙和堡城的现象非常普遍,长城土墙被平掉了,还有多数以青砖砌成的堡城也被当地农民拆下来用于建房。历经沧桑五百余年,鞍山境内的明长城,包括墙体和堡城在内幸存者寥寥可数。   现代对长城的重视和保护,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而在此之前,其保存无多,状况堪忧。如海州卫城(即今海城市)的城墙等建筑均已消失,仅存的那一点南城墙根也在上个世纪末被扒掉,建了居民住宅楼。至于长城土墙,地表几乎已无迹可寻。如今,可以见到者仅有台安县的柴家村头台烽火台、马杖子烽火台和四台子屯烽火台等几处,均为高不过三四米左右的土丘,地表散布一些明砖碎块,仅此而已。   鞍山境内现存的长城遗迹历史价值十分重要,对其保护也迫在眉睫。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和乡镇政府应共同携手做好宣传有关长城历史知识的工作,使得当地群众了解长城的历史和长城保护的现实意义。市文物普查队及时关注长城动态,补充长城资料的不足,不断完善长城的档案管理。在条件允许时,将现有的城堡和墩台给与必要的修复,以达到对长城遗迹和资源进行长久保护和利用。 

相关标签:情长城

下一篇:求书名,修仙的女主是个医学世家因救了一个人得到一枚戒指穿越了

上一篇:元代太子真金禅位事件反映出什么本质

热门标签:
控制 天下 西游记 祝福 三国演义 斗罗大陆 隋唐 灵魂 童年 左耳 复活 项链 斗破苍穹 蝙蝠 校花 勇气 风流 黑客 盗墓笔记 神武 魔域 小爱 完美世界 全职高手
最新更新:
岳飞e思维资料分析的课程怎么样呢? 开始征服的武侠位面的修真小说。 为什么把太监叫公公? 鲁迅写藤野先生的时代背景 商山早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出现了两次笑,谈谈你对这两次笑的理解。 由渌罗山至桃园县记全文翻译,急!在线等 谁有苏派的所有小说麻烦发一下,我想要TXT版的,可以在百度网盘或者迅雷中下的,谢谢。 音士顿录音笔能看小说吗 简一的超高门板工艺是什么? 金田起义的标志是什么 《公司法》全文共多少字? 春秋战国为什么存在时间重叠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利弊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色外交第一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