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说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爱问答

(爱问答)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说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以此为指导,我们党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要求明确写入党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发展奇迹,反复证明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都得益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与环境。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我们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作出庄严承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国发展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经济增长更具有共享性和包容性,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取得一系列新成绩。例如,“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整体上跑赢了GDP,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双双下降;就业保持稳定和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持续提高,城乡统筹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以人民為中心],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黨的歷史和實踐證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黨的根本立場,也具有鮮明的方法論價值,對於推動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方法論],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生發出[以人民為中心]的認識路線、方法與要求,為治國理政和黨的自身建設提供價值導向、行動依據與方法指引。

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道理的有力彰顯

[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實踐證明,[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了[人民立場、人民主體、人民力量]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深化了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工作路線。

1.秉持堅定的人民立場。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黨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它植根於人民,來源於人民。黨的性質與宗旨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取向。

黨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奮鬥的一切最終都落實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這是黨區別於資本主義政黨的顯著標誌,也是黨贏得人民擁護與愛戴、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所在,自然成為共產黨人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的認識論。

它從深層次上告訴廣大黨員幹部,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這一歷史規律辦事,才能無往而不勝。

2.激發宏大的人民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人類社會的發展表明,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正視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深刻認識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與發揮人民力量有機統一起來。

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這個偉大的征程中,人民群眾是不可忽視的決定性的力量。這就從根本上要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增進人民福祉的實踐力量。無論在何種歷史條件下,都必須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來實現奮鬥目標。這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力量與實現人民願望、創造人民福祉的根本要求。

3.深化魚水深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的偉大創造。

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歷程表明,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繫,是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黨的群眾路線基本價值取向的鮮明表達。

從認識論和方法論角度看,群眾路線的核心在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決的是如何正確做事。這既是認識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的辯證過程,也是黨的領導方法與工作方法。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更加凸顯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血肉聯繫,使黨與人民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更加明確黨的領導方法與工作方法的價值立場,明確黨的行動方向與行動路線。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的價值導向

[以人民為中心]是人民事業與國家發展的有機統一,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機統一。它構成了新發展理念的價值核心,明確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工作重心,充分體現了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的價值導向。

1.凸顯新發展理念的價值核心。[新發展理念]關係發展全局,關乎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新發展理念]首先要解決的是[為什麼人、由誰享有]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了把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的方法論意義。

具體而言,創新發展需要凝聚天下英才之智慧,協調發展需要統籌各領域各群體力量,綠色發展需要解決好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開放發展需要開放富民,共享發展需要人民的共同創建。這都意味著,[以人民為中心]為新發展理念提供了根本意義上的價值指引。

在其指引下,發展不僅能把[蛋糕」]做大做好,更能把[蛋糕]分好,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2.明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工作重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集中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自覺運用。落實好這一戰略佈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原則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標趨向。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以人民為中心]的重心導向非常明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小康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啃硬骨頭],其出發點亦是著眼於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全面依法治國]以法治方式推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全面從嚴治黨]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其目的是為了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總之,[以人民為中心]確立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基本原則與工作重心,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供了行動方向。

3.彰顯[治國理政]新實踐的目標旨歸。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當代中國由大國走向強國的時代目標,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勇於實踐、善於創新,基於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系統認識,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為誰治國理政。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到[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緊緊圍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融入執政目標、執政政策、執政過程、執政體制等治國理政諸要素之中。

執政為民內在根據的行動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明確指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擺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並在實際工作中把這一內在根據轉化為著力改進黨的作風、加強和改進民生、著實提高執政為民能力水平等顯見行動。

1.改進[黨的作風]的基本依據。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正確理論,人格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作風建設]的核心是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對黨自身提出的道德要求。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心弦不能松。《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繫問題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這些都成為改進黨的作風的基本依據,並推動黨從思想與價值觀念上抓作風建設,將服務人民的使命轉化執政為民的實踐,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以人民利益與需要確定工作方向。

2.改善民生的原初指向。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檢驗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是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這就是改善民生的原本動因和目標指向。它告訴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根本指向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改善民生福祉。如果發展不能惠及民生,不能回應群眾期待,不能增加群眾收益,這樣的發展不可能持續。實踐證明,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係國運。民生問題是中國改革最大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3.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以人民為中心,最終體現在服務群眾的現實能力水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說一千道一萬,最終要轉化到服務群眾這一根本歸宿上。服務群眾首先要有群眾觀念,能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謀思路、作決策、抓落實,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檢驗改革舉措成效的重要標準。「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服務群眾要有實打實的舉措,要用求真務實的作風切實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在改革創新和轉型出關的實踐中提高察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能力,增強黨凝聚社會共識、化解矛盾的能力,強化黨提供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不讓服務群眾成為一句空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相关标签:马克思

下一篇:评述中国宰相制度.

上一篇:加强政治纪律教育,其任务是切实解决什么二不强的突出问题?

热门标签:
农业 环境 腾讯 创业 地震 天气 养殖 主播 火山 灾害 洪水 身世 李嘉诚 王思聪
最新更新:
为何社会中的人过于热情,也不受欢迎 战机空投的炸弹,一般以哪些方式制导 不自觉的手抖,这是什么原理? 我们沈阳就要来台风了,有什么预防措施能保证自己不受伤害吗??? 军事大国装备洲际弹道导弹,其还需要远程弹道导弹吗 影响工作因为听不清别人的讲话,而且又忍受着耳鸣带来的巨大痛苦? 党和政府坚持什么的发展理念 前任市委书记现被判刑,现编写志时,如何写他 为什么说再发展房地产会让中国的政治受到动摇? 任何情况下,未成年人都禁止献血。这句话对吗,注意是任何情况下 虎式属于重型坦克吗 军队中存在两栖步兵战车吗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 轻型航空母舰只能通过滑跃板起飞舰载机吗 潜艇适合发射反舰弹道导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