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如何审题 - 爱问答

(爱问答)

高二化学如何审题

化学解题的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 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迈不开,具体的解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的高考题,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加提高,因而要求同学们必须学会审题。审题的目的,不仅 仅是一字不漏的读题,而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来完成全过程,在未 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都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在审题上下功夫,以求 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审题过程,要了解 这样几个方面:①题中给出什么;②题中要求什么;③题中隐含什么;④题中考 查什么;⑤规律是什么。当然,化学审题也有一定的技巧,现总结如下:

 技巧一: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 化学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因此,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 的具体数字或字母的已知条件, 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 特别是其中一些“关 键词语”视而不见。若抓不住“关键词语”,就意味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找不到 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其结果必将是非答非所问。为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审题时除 仔细阅读题目外, 一般应圈下有关的“关键词语”, 这样, 就可避免漏掉问题或“看 错题目了”。

 例 1.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下列各离子组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 存的是( ) B.K+、Na+、Fe2+、SO42-、NO3D.K+、NH4+、Na+、NO3-、I- A.NH4+、K+、Na+、CO32-、NO3C.K+、Na+、NH4+、HCO3-、AlO2- 

解析:本题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PH=1”、“无色”、“氧化还原 反应”。由“PH=1”排除选项 A、C,由“无色”排除选项 B,由“PH=1”、“无色”、“氧 化还原反应”,选择 D。本题绝大多数学生易错选 B,就是因为没有注意题干中 的关键词语“无色”。

 技巧二:审题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隐含在文字叙述中,需要认真分析才能挖掘出来的条件。现 在高考命题总是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并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 将所考查的知 识点巧妙地隐藏在所设置的境中, 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种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的提炼加工能力。因此,审题时,必须把隐含条件分析挖掘出来,这常 常是解题的要点。 

例 2.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 Ag+、Pb2+、Na+、SO42-、NO3-、Cl-,该溶 液放在用惰性材料作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假定溶液足量),则氧化产物 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A.35.5:108 ) B.71:108 C.8:1 D.16:207

 解析:题中的隐含条件是等物质的量的 Ag+与 Cl-、Pb2+与 SO42-均生成 AgCl 和 PbSO4 沉淀。若不能排除干扰因素,一看题中给出的六种离子,便立即想到依 据离子放电顺序判断电极反应:阳极为 2Cl--2e-=Cl2↑(氧化产物),阴极为 Ag+ +e-=Ag(还原产物),再根据两极电子得失相等可推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 比为 35.5:108, 易错选 A。 解答时要充分挖掘隐含条件, 充分考虑到离子的性质, 即上述离子加入水中后,Ag+与 Cl-、Pb2+与 SO42-均生成 AgCl 和 PbSO4 沉淀,溶 液实质上是 NaNO3 溶液,故实际电解的是水,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分别是 O2 和 H2,所以它们的质量比是 8:1,应选 C。

 技巧三:审题时要注意排除干扰条件 

所谓“干扰条件”是指题中与解题无关, 但对应试者的思维产生干扰作用的迷 惑性条件。在审题过程中,只有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设问,迅速地摒弃这 些干扰因素,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题才能迅速而正确。

 例 3.浅绿色的 Fe(NO3)2 溶液中存在着如下的平衡: Fe2++2H2O Fe(OH)2+2H+ ) 若在此溶液中加入盐酸,则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A.绿色变深 C.变黄 B.浅绿色变得更浅 D.无明显变化

 解析:题中的干扰条件是 Fe2+的水解平衡;若不能排除干扰因素,加入盐酸 后,只考虑 c(H+)增大使其平衡向左移动,易错选 A。解答时要排除干扰,紧紧 抓住加入盐酸后形成酸性环境, NO3-氧化性增强从而将 Fe2+氧化 Fe3+这一主要矛 盾,分析后得出溶液颜色将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应选 C。 

技巧四:审题时要注意有效数据的提取 

 所谓“有效数据”是指题干中出现的或隐含的对解决问题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数字或字母。 命题者经常在一些题目中故意给出一些多余的数据信息,增强了 迷惑性,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准确提取 有效信息,排除无关数据的干扰,去伪存真。

 例 4.有五瓶溶液分别是:①10 ml 0.60mol/LNaOH 水溶液;②20ml0.50mo l/LH2SO4 水溶液;③30ml0.40mol/LHCl 溶液;④40ml0.30mol/LCH3COOH 水溶 液;⑤50ml0.20mol/L 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离子、分子总数的大小顺 序是( ) B.②>①>③>④>⑤ D.⑤>④>③>②>① A.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解析:本题大有非算不可之势,但只要分析数据中所隐含的特征信息便可以 不计算作答。从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知,五种溶液的浓度均很小,水分子的 数目比其它离子和分子的数目要多得多,所以溶液中离子、分子总数的多少主要 决定于水分子数的多少,即溶液体积的大小。故溶液的体积越大,水分子数目就 越多,离子和分子总数也就越多。这样,题干中所给的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都 是无关数据,溶液的体积是有效数据。故应选 D。 

技巧五:审题时要注意图表信息的分析 图表信息主要包括转化关系框图中的信息、图示表格信息、坐标曲线中的信 息、实验装置中的信息、实物图中的信息、模型图中的信息等。对于试题中的图 表, 要认真分析, 发现图表中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挖掘图表中隐含的重要信息, 总结图表中表达的化学规律。

 例 5.图 1 中,A、C 是工业上用途很广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B 为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金属,H、G 是正四面体结构的非极性分子,H 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J 是一种耐高温材料,K 是由两种常见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图中部分反应物或生 成物没有列出) 图1 请按要求回答: ⑴写出 B 的化学式_________,G 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⑵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第 3 页 共 8 页 ⑶反应②进行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题干信息量较大,表面上看起来利用试题信息就能很快作答, 实际上仔细分析试题信息, 几乎没有一个明显的能进行推断具体物质的信息。试 题信息模糊性较强,有些信息反而会使人掉入陷阱,如 A、C 是工业上用途很广 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容易联想平时训练中常见的诸如 CaCO3、CH2=CH2、Na2 CO3、H2SO4 和 HNO3 等,不容易想到最终答案 HCl 和 NaOH。因此,本题的难 度应该说较大, 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必须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思维发散能 力。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H、G 是正四面体结构的非极性分子,H 是一种重要 的能源”,可推知 H 可能是 CH4,G 是 CCl4。再利用“B 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 属”和“J 是一种耐高温材料”进行缩小范围,容易联想到试题与 Al 元素有关。再 利用“K 是由两种常见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能和水反应得到两种物质进行推断, 另外利用 Al 既能和 A 又能和 C 反应,不难推断 A 和 C 应是酸和碱两类物质, 最后用元素守恒和信息进行验证,得出答案。 答案:⑴Al ⑵Al3++3AlO2—+6H2O=4Al(OH)3↓ ⑶光照 过量 Cl2 ⑷Al4C3+12H2O=4Al(OH)3↓+3CH4↑ 

技巧六:审题时要注意把握导向信息的目的 

所谓“导向信息”是指试题的题干或问题中所给出的陌生的知识、图表、装置图、 附加条件等,对解决问题有明显导向作用。如实验题中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步骤、 条件控制、 试剂加入顺序和方式等都是审题时要特别剖析的内容, 对解题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抓住它有助于启迪思路、 理顺线索、 明确解题目标。

 例 6.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 2),以环己醇制备环己 烯。 已知: 第 4 页 共 8 页 ⑴制备粗品:将 12.5mL 环己醇加入试管 A 中,再加入 1mL 浓硫酸,摇匀 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 C 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 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 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 ____,导管 B 除了导气 ________。 ②试管 C 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 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层(填上或下),分液后用_______(填入编号)洗涤。 A.KMnO4 溶液 B.稀 H2SO4 C.Na2CO3 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右图 3 装置蒸馏,冷却水从____口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 灰,目的是____________。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 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 A.蒸馏时从 70℃开始收集产品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⑶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________。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 )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 ____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

 解析:在认真读懂全题的基础上,找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然后抓住题给 的主要信息:环己醇的化学性质、环己醇和环己烯的物理性质,联想到所学过的 石油的分馏实验和有机物的分离及鉴别实验,再读懂文字及图式,试题即可顺利 解答。 ⑴根据石油的分馏实验, 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导气管的作用通常只有 两个:导气和冷凝。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环己烯的熔沸点较低,所以冰水起 到冷凝作用,防止环己烯挥发。 ⑵环己烯中的物质主要为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所以用 Na2CO3 除去。水 冷凝器从下口进冷水上口出水,这样冷却水与气体形成逆流,冷却更充分。 ⑶精品环己烯的沸点较低,而杂质环己醇、硫酸的沸点较高,所以可以测其 沸点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 钠会与杂质环己醇或硫酸反应,而不会和环己烯反 应,所以也可用钠。 第 5 页 共 8 页 答案:⑴①防止暴沸 ⑵①上 C ②g 冷凝 除去水分 ②防止环己烯的挥发 ③83℃ C ⑶B、C 


技巧七:审题时要注意合理转化信息 复杂问题往往由简单问题组合或直接衍变而来的。 对于一些题给信息比较复 杂的试题,可根据不同题目的特点,可以对题给信息进行各种转化,如从一般转 化到特殊,从陌生转化到熟悉,从整体转化到局部,从正面转化到侧面,将复杂 的问题转化到原来的简单状态,从简单问题入手,以简单的问题为台阶,解决复 杂问题。

 例 7.有一透明溶液,已知其中可能含有 Fe3+、Mg2+、Cu2+、Al3+、NH4+, 加入一种淡黄色粉末状固体时,加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混合气体放出,同时生成 白色沉淀。当加入 0.4 mol 淡黄色粉末时,产生气体 0.3mol,继续加入淡黄色 粉末时,产生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加入淡黄色粉末时产生白色沉淀的量如 下图 4 所示: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淡黄色粉末为___________(填名称)。 (2)溶液中肯定有_____ ____离子,肯定没有_____ ______离子。 (3)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推断题,把性质推断与计算推断放在一起考虑容易 出错。根据题意,可将该题分解为两道题目: ①有一透明溶液,已知其中可能含有 Fe3+、Mg2+、Cu2+、Al3+、NH4+,加入 一种淡黄色粉末状固体时, 加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混合气体放出,同时生成白色沉 淀。继续加入淡黄色粉末时,产生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加入的淡黄色粉末与 产生的白色沉淀变化趋势如上图所示,试问: I、淡黄色粉末为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II、溶液中肯定有_____ _____离子,肯定没有_____ 第 6 页 共 8 页 ____离子。 分析:据题意,显然淡黄色粉末是 Na2O2。加入 Na2O2 会产生有刺激性气 味的混合气体,只能是 NH3 和 O2 的混合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 NH4+;根据此 后的现象及坐标曲线图的变化趋势: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无 Fe3+、Cu 2+ ,白色沉淀先增后减,但最后仍有剩余,说明原溶液中有 Mg2+和 Al3+。从而 顺利解决了第一、二问。 ②向含有 NH4+、Al3+、Mg2+的溶液中加入 Na2O2 粉末,当加入 0.4 mol Na 产生混合气体 2O2 粉末时, 关系如上图所示。 

试求:原溶液中 NH4+、Al3+、Mg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 _。 0.3mol,且加入的 Na2O2 的量与产生的白色沉淀的量 分析:根据曲线的纵坐标知,n[Mg(OH)2]=0.2mol,则 n(Mg2+)=0.2mol ,n [Al(OH)3]=0.1mol,则 n(Al3+)=0.1mol。再由 0.4 mol Na2O2 与水反应可产生 0.2 mol O2,得 n(NH3)=0.1mol,则 n(NH4+)=0.1mol。故 NH4+、Al3+、Mg2+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 1:1:2。 答案:⑴过氧化钠 。 ⑵NH4+、Al3+、Mg2+; Cu2+、Fe3+。


 技巧八:审题时要注意过程图表的构建

 有些化学试题,题目信息点多,各种关系一时难以理顺。而过程图表具有形象直 观、一目了然的特点。若将文字转换成图表,就能建立清晰有序的反应过程,从 而迅速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 8.1.92gCu 完全溶解于一定量的浓硝酸后,收集到 1.12L 气体(标况), 则在反应过程中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为(不考虑 2NO2 A.0.11mol B.0.22mol C.0.12mol N2O4)( D.0.10mol ) ⑶1:1:2 。

 解析:本题反应过程比较复杂,Cu 与一定量的浓硝酸既发生生成 NO2 的反 应,又发生生成 NO 的反应。其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 由上图示, 根据原子守恒知,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即为体现氧化性硝酸和体 现酸性硝酸的物质的量之和。可得 n(HNO3)消耗= n(HNO3)氧化性+ n(HNO3)酸 性= n(NOx) +2 n(Cu)= 1.12L/22.4L· mol-1+2× 1.92g/64g· mol-1=0.11mol。 故应选 A。

 技巧九:审题时要注意优化解题思路 

 同一问题若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就会产生简繁、优劣不同的解题过程,甚至 相悖的结果。要能灵活审题,就可达到删繁就简、弃劣扬优、推陈出新、优化解 题思路,启迪心智,拓展思维。

 例 9.碳酸铜和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均能溶于盐酸,转化为氯化铜。在 高温下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溶解 28.4g 上述混合物消耗 1mol/L 盐酸 500ml,灼烧等量的上述混合物,得到的氧化铜质量是 A.35g B.30g C.20g D.15g ) 解析:对此题,有的学生认为由 CuCO3+2HCl=CuCl2+H2O+CO2↑和 Cu2(OH) 2CO3+4HCl=2CuCl2+3H2O+CO2↑ 列出两个方程,求 CuCO3 和 Cu2(OH)2CO3 的物质的量,继而求得 CuO 的质 量,解题过程非常复杂。 本题若能从守恒角度去思考马上就可以把答案选出来。由 Cu 元素守恒得: n(CuO)=n(Cu2+),电荷守恒得:n(Cu2+)=1/2n(Cl-),n(CuO)= n(Cu2+)=1/2n(Cl-)=1/ 2× 1mol/L× 0.5L=0.25mol,m(CuO)= 0.25mol× 80 g· mol-1=20g。故应选 C。

 技巧十:审题时要注意推理的逻辑性 

逻辑推理就是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出相关 信息,对自然科学问题进行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 10. 含 8.0g NaOH 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 H2S 后, 将得到的溶液小心蒸干, 称得无水物 7.9g,则该无水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Na2S B.NaHS C.Na2S 和 NaHS ) D.NaOH 和 NaHS 解析:向含 8.0g NaOH 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 H2S 后,产物可能是 Na2S 或 N aHS,也可能是 Na2S 和 NaHS 混合物,小心蒸干的最终产物中可能还有 NaOH。 把 Na2S 变形为 NaS0.5,并与 NaHS、NaOH 相比较,可知在钠的物质的量相同的 条件下,Na2S 的质量最小,NaHS 的质量最大。根据题中的两个数字及钠的原子 守恒可知: 该无水物中一定含有在钠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条件下,物质的质量要小 于 NaOH 的质量的物质。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物质应为 Na2S。故应选 A。 以上介绍了在化学审题过程中的十大技巧, 事实上在处理化学问题时这些技 巧的应用不是孤立的, 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时加以综合应用,这样才能审好化学题 目,进而正确的解决好化学题目。 


需要高一的基础

相关标签:化学

下一篇:溴原子的p轨道上有一对电子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为什么氢氧化钠溶解后的沉淀物

热门标签:
英语 谜语 作文 数学 公式 语文 物理 化学 工艺 java c语言 实验 方程 金属 分子 数据库 硫酸 酒精 运算 石油 vc 世界大战 php 化合物 mysql
最新更新:
电学的一个小问题 为什么打点计时器只能粗略瞬时速度 lookdownupon用法 中专都考不上大学有必要复读一年吗? 如图,已知∠B=∠DEF,AB=DE,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则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 求曲线y=2x^2和直线y=2的所围图形的面积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哪句 这个怎么填数字? 小明家下五层楼是5楼,那么小明家上五层楼是几层楼? 填空题,这个题目是怎么算的呢…… 22335577()143中括号里填什么数字。 懂得人帮我看一下这个英文是啥意思??? 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什么 怎么估算根号52000000 about的重读字母是哪里